“这一次配资预警网,我一定要实现我的梦想,考上本科院校的教育专业!”
这句话来自一位即将参加2024年高考的考生。他的身份与众不同——年纪较大,已有孩子,却依然坚定地站在高考考场上。
他叫徐孟南,曾在2008年因一张“0分考卷”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次是他第三次踏入高考考场。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为了追寻梦想,更是想弥补当年那个“不可挽回的错误”,消除心中的遗憾。
那么,这一次,徐孟南能否如愿以偿?
“2008年,我做了一件走极端的事情,结果失去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机会……”
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徐孟南满是懊悔。那时,他满怀理想和自信,觉得自己胸怀大志。
展开剩余89%他的家庭很普通,父母是勤劳的农民,生活条件勉强维持温饱,家里有三个孩子。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望子成龙”是徐孟南从小听到最多的话语。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的表现出色,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老师们也经常称赞他,是其他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我们家的小南,将来肯定很有出息。”父母总是满怀期待地说。
然而,进入高中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曾经的优等生,在高中面临更多优秀的同学和更激烈的竞争。
起初,他的成绩还算稳定,但随着压力增大,他渐渐跟不上进度,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们注意到他的变化,以为他只是进入青春期叛逆期,便耐心开导:“高中的学习确实很紧张,但你一向成绩优异,老师相信你能克服困难。”
这些话在徐孟南耳中却如同无声,难以触动他内心。
他困惑,无法理解为什么只有在高压环境下才能成才,也不明白为何自己突然变得力不从心。
心中的焦虑和迷茫渐渐笼罩了他。
一次偶然,他被同学拉去上网,从此迷上了网络,却不曾想到,这个习惯最终葬送了他改变未来的机会。
那天,他无意间打开了一篇题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的文章,作者蒋多多在试卷上写满了对教育体系的质疑,结果拿了零分。
读完文章,徐孟南感同身受,仿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从那时起,他彻底放弃了学习,甚至鼓动周围同学一起反抗“应试教育”的不公平。
父母得知情况后,百般劝导,但徐孟南自认为不是叛逆,而是在黑暗时代里高举火把的“先驱者”。
高二那年,他写了一本名为《三人行》的书,里面满载对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议,信心满满地寄给多家出版社。
然而,他缺乏高考经验,无法称得上专家,书中内容被视作无病呻吟,遭到退稿。
面对挫折,他的想法越发极端,走上激进的道路。
2008年高考当天,坐在考场上,徐孟南毫无保留地写下对教育制度的批判,期望借此吸引社会关注。
但结果令他震惊。
成绩公布后,他只得了143分,却因在网络上声称“零分考生”引发媒体关注。
面对镜头,他说:“我希望通过这次零分考,唤起大家对教育制度的反思……”
网络上议论纷纷,多数人批评他:“努力不够,成绩不好不怪教育制度,怪制度简直可笑。”
最令徐孟南心碎的,是自己亲手毁掉的未来。
“孩子,你这分数,大学都上不了,未来怎么办啊?”
父母泪流满面,他无言以对。
媒体声渐息后,他面对的,是失败者的现实。
徐孟南不甘心,选择打工。
进厂后,日复一日的忙碌让他渐渐明白“高考改变命运”的真谛,也开始为自己曾经的冲动深感悔恨。
冲动虽短暂,后果却难以挽回。
随后,他进入人生新阶段——结婚生子。
生育了儿女,却因贫困和矛盾,夫妻关系破裂,最终离婚。
他决定重拾梦想,重新备战高考。
多年未踏校园,知识早已模糊,经济又不宽裕,无法聘请家教,但他下定决心。
2017年,徐孟南租了间简陋的小屋,刻苦复习。
2018年,他再次参加高考,成功考入安徽一所专科学校,随后通过专升本,于2022年顺利毕业。
这次,他得以参加高考,得益于安徽实行的“新高考”模式。
“2018年我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2024年我想利用新高考自主选择本科院校的教育专业。”
拿着准考证,徐孟南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这一次,他比以往更加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高考制度的严谨,旨在保证公平竞争。
无论考生背景如何,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
或许制度有不足,但绝非一个曾经连高考都未能顺利通过的年轻人所能随意质疑和挑战。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狂妄自大。
在采访中,徐孟南说:“我会教育我的孩子打好基础,将来不会那么辛苦。好好参加高考,是我们农村人改变命运最有效的途径。”
知错能改,实属难得,但任何决定都需深思熟虑,承担后果。
切莫等到时间流逝,才后悔莫及。
参考资料:
河南商报,2024-06-05:《曾经“0分考卷”考生重上考场:为无法纠正的错误而遗憾》
中国教育报配资预警网,2017-11-15:《当年“0分”考生十年后重新参加高考!别再相信“读书无用论”!》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实盘配资app_杠杆炒股app_股票配资app观点